找到相关内容264篇,用时2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圣开法师:四谛

    、病、死为四。又加上爱别离、怨僧会、求不得、五阴炽盛,谓之八,由此缘辗转增加,从,谓之苦苦,以及、行。大论云:“无量众生,有三种身—老病死;三种心—贪嗔痴;三种后世...四谛  圣开法师  谛者,含有至理的意思,就是真实的谛理。四谛是“、集、灭、道”四种真理,此四种义理,凡愚不知,唯圣者所见,故名为“四圣谛”。  (一)谛—痛苦是快乐的相反,身心遭受逼恼名为,...

    圣开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41368035.html
  • 四谛法——佛教根本要义之一

     的分类:在佛法中有三、八、无量诸等说。三是:苦苦、、行。遭受到苦事,而感觉痛苦,名“苦苦”;遇到乐事变迁,如富贵的人忽然贫穷而感受到的痛苦,名“”;对于一切事物的迁流无常,如好境...、所知的真实原理。通称为、集、灭、道,依此法门而修,成就其道业者,称为“声闻”。现在将“四圣谛”的四种意义解释如下:   一、谛:是逼迫性,是说明众生身心,常备种种痛苦缠扰不安,所以称为逼迫...

    如实

    |四谛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11/1123071617.html
  • 四谛法

    、八、无量诸等说。三是:苦苦、、行。遭受到苦事,而感觉痛苦,名“苦苦”;遇到乐事变迁,如富贵的人忽然贫穷而感受到的痛苦,名“”;对于一切事物的迁流无常,如好境不常,盛筵难再等所引起...为、集、灭、道,依此法门而修,成就其道业者,称为“声闻”。现在将“四圣谛”的四种意义解释如下:   一、谛:是逼迫性,是说明众生身心,常备种种痛苦缠扰不安,所以称为逼迫性。经云:“三界无安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241243636.html
  • 略说四谛

    感之报,均由此色身承受。老子云:“吾有大患,唯吾有身。”故名苦苦。(2)。众生现前所受种种境遇,即使是乐境,亦是如幻如化,转瞬即逝。乐境一过,悲境即现。所谓物极必反,乐极生悲是也。故世界有成住空,人间有生老病死,万物有生住异灭。故名。(3)行。即第七识行阴迁流,刹那,刹那,念念不住,使常寂真性,为行阴所昏扰,不能湛寂清净,亦是痛苦,是为行。(二)八:(1)生。婴儿初生之时,风吹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54551489.html
  • 人生的透视

    老幼,贫富贵贱,亦不论世界如何进化,科学如何发达,决定免不了“三”“八”等苦恼。何谓“三”?谓“苦苦”“”“行”。病痛忧愁,本身是,谓之“苦苦”。世间无不散之筵席,花好即谢,月圆则缺,美景不常,乐极悲生,乐既有,谓之“”,亦名“乐”。不不乐,而身心迁流,时间空间,亦复流转变迁,无时或息。逝者如斯,谓之“行”。何谓“八”?谓生,老,病苦,死,冤憎会(冤家往往打对头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72957113.html
  • 原始佛教基本教义的、空、无常、无我概说

    上所说的。  以上所说的苦苦、行佛经上称为三。三是包括了世间与器世间的。  如果单从人类的立场来说,最切要的是八。  有很多人认为生是值得喜悦的事,其实,一个新生命体的诞生,不只做...原始佛教基本教义的、空、无常、无我概说  李普琛记;广义讲  贝叶  第八期  页49-51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...

    李普琛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1971277.html
  • 日常法师: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简介

    求职就业吗?所以佛为众生说明总别苦相令起厌离,进而研求因。那么,的范围是什么呢?依三种受相的不同分为苦苦、、行——遇到的事当然,这是“苦苦”;遇到快乐的事耽溺于乐受中,但这种感受既不真实又不长久,当乐受变坏时便痛苦无比,这是“”;遇到不不乐的舍受中,因为迁流变动,无常所随逐,感到不安稳,这是“行”,有一句话说“花好月圆”,反过来变成“人去楼空”,就是这种状况。   如果我们...

    日常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242479297.html
  • 益西彭措堪布: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 第三讲

    所,是对所观的境以心简别、抉择为体性。以断除疑惑为作用。   比如说,所观境是谛,心里对苦苦、、行各是什么体性,有一种简别和抉择;所观境是诸行无常,心里对于“因缘所生法都是刹那灭的体性”有一种简别和抉择,像这些都是慧心所。它的作用是断除疑惑。   反面也就知道,如果没有对所观的境简别、抉择的智慧,就难以断除疑惑。比如对有漏皆、诸法无我等,一开始要从各方面做抉择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

    益西彭措堪布|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14/03/142223325739.html
  • 静坐指导

    ,二是乐受,三是不不乐受,其实所有的感受都是的,受是苦乐受有有,不不乐受有行,观受是就是了解一切的受都是。     受是苦苦:    即苦上加苦,如社会上有不少人吃不好、住不好,身体也不好,本来就已经是,又遇到老板看自己不顺眼,再加上经济不景气,这又是。甚至为了家庭,不但做工,薪水又低,这又是。所以,诸如此类,可说真是上再加。    乐受有:    有乐受就会...

    中台世界

    |止观|静坐|禅定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10/01/0000002122.html
  • 原始佛教的特质(1)

    何意义而说。佛教将分为苦苦、、行之三来说。苦苦是以肉体的痛苦为主,一般所说的,大多指苦苦。因病、伤之痛苦,凡具有正常神经者,任何人皆会感到,所以这姑且可说是客观的。唯有神经麻痹或因极度紧张而无视其神经时,则全不感觉肉体之,如被麻醉药麻醉,或於战场负伤,即为其例。   是因破坏、灭亡所感到精神上的苦恼。迄今自己所拥有的财产、地位、名誉等被损害、失去,或亲戚与知己之死亡,虽不会直接...

    水野弘光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24846950.html